Cover image

“小众”非遗,穿越千年的古老艺术

这些“小众“却未“ 泯然于众”的古老艺术,你知道几个?

Author avatar

时尚艺术

2022-09-02

巍峨华夏,无论是从视觉上或是手工技艺上,闪耀于世界的非遗太多,但有些“小众”非遗文化却在你未曾关注的角落,散发独特魅力。

「李白诗句里的金色铁花」 ——打树花

古老的节日社火,金色的民间“烟火”。 千年前,李白用诗句“炉火照天地,红星乱紫烟”向世人展示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丽景象;千年后,河北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“打树花”依然在讲述着历史长河里的故事。城墙脚下,红色火苗在身穿羊皮袄、头戴斗笠的表演者手中一刹爆开,1600多度的铁水洒向古老的城墙,金黄“树花”漫天炸开,往年的喜悦和来年的期盼,都在朵朵“铁花”中盛放和落幕。 非遗起源地: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,不仅可欣赏到打铁花,还可以游览明朝时期的西古堡,该镇还是中华剪纸艺术之乡。

「黎族女儿巧手织出东方智慧」 ——黎锦 遵循古法的祈福手工之礼

“取中国彩帛,拆取色丝和吉贝,织之成锦。”古书中记载的景象,时至今日,黎族女性依然谨遵古法,传承黎族织锦的技艺。将神秘自然、动物图腾以及日月星辰,以手之绝技织在衣物或饰品上,既是手艺,必寄托美好寓意,如此繁琐的艺术,许是黎族人们期待生活也可以像织锦一样“黎锦光辉若云”。 非遗起源地:海南五指山市黎族居住区,山清水秀、民族风情浓厚,热带雨林和海景相辅相成。

比京剧早400年的高原艺术 ——藏戏 传承藏族文化的“活化石”

藏语称“南木特”,即“传记”之意。以乐礼之术,讲述着来自青藏高原的千年故事。这一来自于西藏的剧种系统,比国粹京剧还早400多年,被誉为藏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藏戏种类繁多,有白面具戏、蓝面具戏之分,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。在流传过程中,蓝面具戏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\迥巴藏戏、香巴藏戏、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。 非遗起源地:西藏全域范围内均有传承,自治区政府还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藏剧团。一览藏戏的同时,还可以游览西藏雄伟壮观、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。

“小众”却不“泯然于众”,这些非遗文化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,反而会在代代相传之下历久弥新,绽放出时代的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