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ver image

Motherhood | 当小孩说:“妈妈 ,我没有朋友。”

Author avatar

晚晚学姐

2022-11-04

接天天放学回家的路上,我如常和他聊天,企图在他只言片语的回答中,多了解一点他在幼儿园的情况。 我问他,宝贝,今天上学开心吗?在学校都和哪个小朋友玩儿啦?天天低着头不说话,过了一会儿,说:上学不开心!没有和小朋友玩儿。我一时判断不出他是在认真回答,还只是为了敷衍我的问题,随口讲一个答案来堵住对话的进行。于是我把语气放得更为平缓自然,我说怎么会不开心呢,今天有和 Sydney 玩儿吗?

天天:没有。Sydney 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。天天上学有大半年了,在最初的几个月里,Sydney 是他唯一提到过的小朋友名字。平时聊起来,像是很喜欢这个小女生的样子。 我们有次在公园偶然遇到过 Sydney 一次,很漂亮的小姑娘,头发长长卷卷的,个子也高。同为四岁,人家的行为谈吐已经相当成熟了,天天在她面前,简直就是一个傻呵呵的小弟弟。而天天在念叨了 Sydney 几个月之后,就不再提起她了,偶尔问到,会说 Sydney 不跟我玩儿啦,她只和女孩玩儿。我想女孩子都更先进一点,社交上更成熟,和小男生玩不到一起,也正常。

于是我又问了几个天天平时会提到的男孩名字:那有和 Arhann 玩儿吗?有找 Krish 玩儿吗? 天天低低地说:都没有。他们都不和我玩儿。我说怎么会呢宝贝,有的时候小朋友可能会想要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,那你有主动去找他们玩儿吗?天天:妈妈,我有呀!我一走过去,他们就跑开了,他们都不想和我玩儿,没有小朋友想和我玩儿! 我的心往下沉了沉,想再说点什么安慰的话,再问一点细节。天天就说:妈妈,我不要说这个了。正好车也开到了家。我下车抱了抱天天,说好的我们不说了,回家爸爸妈妈和弟弟陪你玩儿。天天的心情倒是蛮平稳的样子,似乎没有什么不开心,跑着跳着回家去找弟弟了。 天天三岁多时正式入园,上学也有大半年了。刚入园时他的英文不太好,虽然听得懂,但却没有信心讲。他的性格又偏谨慎慢热一点,没有把握的事,便往往选择保留自己。 于是在最初的几个月,在幼儿园里就只跟老师讲话,在小朋友之间是不怎么说话的。我们当然也担心过,毕竟家里是纯中文环境,无论是词汇的丰富度、语言的自然运用,都和英文环境家庭的小朋友没法比。三四岁的小朋友,也不再是小 baby,互相玩儿起来,愈发依赖语言的运用,如果平时交流有一点障碍,自然会比较难融入到小朋友中间去。 为此我们也找老师聊过好几次,老师们见多识广,次次都安抚我们让我们放心,说小孩子新到一个环境,会比较谨慎小心,不太说话是很正常的,再多给他一点时间吧,他会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式和小朋友们相处的。疫情期间,小孩接送都在校门口,班里家长互相不认识,想约小朋友 playdate 也不太方便。那就再观察观察吧,我想。

直到今年三月份,加州全州取消了口罩令,生活基本完全恢复到了疫情前。天天班里就有同学妈妈建了一个 whatsapp 群,把大家都拉了进去,时不时群里会组织 playdate 或发生日趴体邀请等,我也专门为此下了 whatsapp,每次遇到群里有活动,便冲在第一个报名去带天天参加。 四五月份我们去了几个生日趴,我才开始真正观察到天天在一群小朋友中的社交状态。不看不要紧,一看就又开始担心了 —— 我发现天天基本是独来独往,自己一个人在玩儿,全程很少和其他小朋友有交流,即使和别的小孩闹玩起来,也是嘻嘻哈哈地瞎跑,没有什么语言上的互动。

再观察其他小孩的社交状态,就发现快四岁的小朋友,社交上真的比我想的还要更为成熟。女孩子会坐在一起聊天扮美,男孩子更傻乎乎一点,但也会互相追逐跑跳,会有自己最要好的小伙伴,全程互相陪伴着一起玩儿一起吃饭。 而天天,在众多小朋友中,往往只和弟弟紧紧抱团。天天性格其实还蛮好的,懂事又讲道理,我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,一方面确实是慢热一点,而更重要的原因应该还是语言。语言交流不畅,本身就会缺少自信,同时又不是社牛,缺乏和小朋友相处的社交技巧。 据我观察,他倒也没有太把这一点放在心上的样子,每天回家都蛮开心的。虽然也常常会说,我不想上学,我想在家里玩儿。但从来也没有太抗拒过去学校。小星说那当然是不想上学了,咱们家里多好玩儿啊!他的主张是不用担心,顺其自然就好。 然而我依然会有些担忧,如果天天本身是喜欢独处的性格,那也无所谓了。可他明显很爱社交,渴望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儿。而小孩子到了四五岁,社交会愈发依赖语言交流,到时候再跟不上,我怕他会更难受,也担心会影响他在社交过程中自信心的建立。 更重要的是,我真的希望他在学校能够更开心一点。于是可想而知,当天天告诉我“没有小朋友想和我玩儿”时,我的心情有多难过。表面上我只能装做平静如常,但脑海里却一直出现天天被小朋友们拒绝的落寞画面,并无法抑制地感到心碎。晚上等小孩都睡了后,我和小星讲了这一件事。 毫不意外地,小星依然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,小孩子成长就是会遇到各种挫折,“顺其自然”就好。又轻描淡写地说,那咱们就在家里多和他讲英文好了。 无语。男人是少根筋还是怎么样,共情力怎么这么差?我说咱们在家能提供的英文环境,无论如何和英文母语家庭没法比,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多帮他约 playdate,多让他和小朋友们接触啊。小星:哦,那就去约嘛,你没有必要这么焦虑呀。 可真是气死我了!就是因为你这个轻描淡写的态度,我才更焦虑好吗?聊天不欢而散。我几乎一夜没睡,决定 first thing tomorrow 就是要去找老师聊一聊,再多了解一下情况。 第二天一大早,我送两小只进了各自的教室,便找到了校长,和她说了我和天天的聊天过程,表达了我的忧虑。校长很惊讶,说我每次去到 Dylan(天天英文名)教室里,都能看到他在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儿呀?大概是看我缺乏睡眠的脸色不好,她又说,我知道一个妈妈听到这种事会有多心碎,我现在就安排 Ms.Erika(天天的老师)来和你聊一聊。 我和 Ms.Erika 在会议室里面对面坐下,我把天天说的话告诉了她,又和她聊了下我带天天去参加 Party 时的观察。Ms.Erika 同样表示很惊讶,她说 Dylan 在班里和每个小朋友都玩儿得很好,很少落单呀!

我问那他现在社交上还有什么障碍吗,会跟小朋友开口聊天嘛?Ms.Erika 说有的有的,他之前会有一点不敢说话,但是现在已经渐渐开始放开自己了。又安慰我说你们不要担心,可能昨天他在社交上遇到一点点挫折,回家就会这样对你说。 他是一个很 sweet 的小朋友,很暖很贴心,朋友很多,大家都喜欢他,you guys did a very good job。You guys did a very good job。成为父母后这一句话就如同说在了我们的软肋上。即使知道老师安慰兼客套、对每个家长都会说好听的话,可是听到这一句,依然忍不住有点想哭。 所有的担忧与焦虑,那些揪着心无法入睡的夜晚,姑且还算是没有白付吧。当然天天年纪还小,随口说的事不一定准确,老师也总有她看不到兼顾不及的时候。但大体上,情况看起来还算是平稳,并不是太糟糕。我心里的石头总算放下了一半。

回到家里,我立刻开始行动。之前逛一些亲子论坛时常常会看到有爸妈问,小孩子社交融入得不好怎么办?大部分人的回复都是说,如果小孩性格比较内向、交不到好朋友,那么大人就要走出 comfort zone 去主动和其他家长社交,多组织多参加活动,帮助小孩子在一个集体中建立自信。 于是我开始努力在家长群里活跃起来,每一个 party 都参加,每一个活动都第一个举手说要去。我并不是社恐,但社交上也只喜欢和自己熟的朋友联络。然而踏出了 comfort zone,其实发现和家长们社交也没有太难,在群里讲话热情一些,多点赞留言,多夸夸别家孩子,多分享自家情况,很快就能刷出存在感。 In person 的社交会更尬一点。尤其是我是超级脸盲,眼神又不太好,认识人脸对我真的非常困难,对于不熟悉的非东亚族裔,认起来就更费劲了。常常去了一个 party,好不容易把大人小孩认全了,第二天另一个生日趴,同一拨人换了衣服再次齐齐出现,我就又全不认识了! 这也不好一次次问人家名字啊。于是我常常就只能拉住天天,偷偷问:你看到妈妈身后那个穿粉色裙子的小姑娘了吗?她叫什么名字啊?天天一脸迷惑:就是 Amyra 啊。我就迅速在群里翻找到 Amyra 小朋友妈妈的名字,再迎上去和对方寒暄。反正也闹了好几次笑话吧。好在夏天趴体活动真的很多,一个月过后,人总算认得差不多了。 初夏时也是天天的生日,我们打算趁这个机会,给天天办一次大 party,邀请班里所有小朋友来,让他体验一下成为焦点中心的感觉。Party 决定就在家里办,虽然会脏乱麻烦一些,但对天天来说是熟悉的主场,我想他会更自在更有自信。我们前前后后准备了近一个月,订甜点,diy 装饰,又请了一个 entertainer 扮做小仙女,带着小朋友们做游戏。 为了让小孩来家里有东西可以玩儿,我们还专门请人把侧院的土地铲掉铺上了软软的假草,又买了一套秋千滑梯架,小星和朋友花了一天时间才装好。总之准备是真的充分。然而我们是第一次办小朋友的大趴,心情还是很紧张的,很怕出状况。“每个小朋友都全须全尾地不受伤就是成功的 Party!”,小星一直这样说。好在 party 真的还蛮成功。来了20个小朋友,加上爸爸妈妈们,整个后院都变得超级热闹。天天非常开心,小朋友们也都玩儿得蛮 high 的。就这样,大 party 和小 playdate 轮番上阵,我们热热闹闹地度过了一个夏天。

累是真的很累,尤其是常常一个周六要带着俩娃赶三场趴,回到家真的是一步也走不动了。然而天天的进步也肉眼可见,他在私下的 playdate 里和几个小朋友玩熟了,据老师的反馈,去了学校他也明显更自在活泼了许多。“每个小朋友都会聊周末的 party 和 playdate 的”,老师这样说。 他开始和大家嬉笑打闹,也拥有了自己的朋友小圈子。放学时再问他今天和谁玩儿了?他提到的小朋友名字越来越多,也有了自己最亲密的 best friend。我明显能感受到,他在学校的状态是更加轻松更加开心的,就连老师每天拍下的照片,神情上的转变都蛮明显,完全没有了原本的拘谨与不知所措。他也再也没说过“不想上学”这种话,有一天送他去学校,他说,妈妈,我现在很喜欢上学,我每天都想要去上学。

你开开心心的就最好了,我的宝贝。9月开始,天天就要升班了,会有新老师,新朋友,也有熟悉的旧友。一个夏天过去,短短几个月时间,天天成长为了一个更成熟的四岁小朋友了。前几天和老师开家长会,老师说天天最近变化蛮大,更开朗也更活泼自信了,“已经完全准备好升入新班级啦”,老师说。 回头看还蛮感慨的,当我们踏出了 comfort zone 去试着和其他家长社交,小孩也跟着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圈开始成长。这一篇是我自己的记录,也想写给和我同样有类似担忧的爸爸妈妈们。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也常常会纠结,是不是我自己过分担心了?成长中必然会有挫折,是不是真的就让他自己 figure out 就好?但回头看看,还是很庆幸我当时有踏出一步,侧面帮助他创造一些机会与锻炼,让他适应融入得更迅速一点,更快乐一些。 其实家长能在社交上帮助小孩的也就是这些了,多创造一点机会,让小孩在其中去自由探索,自由发展。只希望他能在学校里,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,过得更自在更开心一点。